作者:企发中心 时间:2014/2/13 阅读:6485次 | ||||||
罗可大委员的发言——引导企业开展产业扶贫 推进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 |
||||||
---|---|---|---|---|---|---|
我省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广大贫困地区能否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先后推动和实施了定点扶贫、对口帮扶、湘西大开发、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等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我省的扶贫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重视派干部下村扶贫,忽视发动社会扶贫;二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三是短期行为多,考虑长远少;四是扶贫点投入多,面上贫困村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五是重“输血”,轻“造血”,助长了一些地方的“等、靠、要”思想。
如何探索更为有效的扶贫路子,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我认为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是很好的选择。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就是企业联系贫困村,向贫困地区输入资本、管理、技术、人才等,实施产业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企业开展产业扶贫,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推动扶贫,能够实实在在、长久的、大幅度地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一是企业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直接收购农民产品,削除中间交易环节,增加农民销售农产品收入。二是农民参与企业实施的产业项目,带来工资收入。三是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项目或合作社,带来分红收入。企业开展的产业扶贫,实施一个产业和项目,就留下一个“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只要企业在发展,产业在发展,农民增收就有根本保障,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如何大规模、大力度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根据我们集团在大湘西产业扶贫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产业扶贫
扶贫企业创办的扶贫项目或兴办的产业,要优先享受产业化生产经营、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种养殖、设施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政策支持。对能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各级政府在资金上应给予重点支持,对实施产业扶贫的企业,增加贷款贴息的额度,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给予一定数额奖励或返还,用于支持扶贫企业产业的发展。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带头发展新型专业合作化组织,加大对各类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直接支持。支持实施产业扶贫的企业上市,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人选推荐和各类评先表彰中,增加扶贫业绩突出的企业家和企业名额。
2、编制好产业扶贫规划,使贫困地区与扶贫企业有效对接
编制全省产业扶贫整体规划,组织省内优势企业开展对大湘西、大湘南等贫困地区的对口扶贫。积极推进 “同心工程”,将“同心工程”和“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与产业扶贫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帮助更多的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贫困县根据现有的资源和产业情况,制定适宜本地的产业扶贫规划。确定一批省市县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驻。贫困地区将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和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实现“双向选择”和“深度对接”。按照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要求,实施企业和项目准入制。对借开发之名行圈地之实、或者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严格禁止进入。
3、注重强基固本,增强产业扶贫实效
产业扶贫应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摆在基础和根本的位置。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扶贫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工作。对从事种养业的农民,依托扶贫企业、组织技术人员到村组、田间地头集中实地培训,指导农民按标准生产,科学种养,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在工厂务工的农民,依托企业,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支持企业组织村干部、农民合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其生产与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干部、新型农民。此外,党和政府还可帮助企业和村(镇)推行“党建工作互帮互助、经济建设互惠互利、科学发展互助互动”模式,使企业与村(镇)共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实现与对接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上的全面帮扶,共同发展。
4、建立激励机制,确保产业扶贫持久长远
企业如果在产业扶贫中得不到利益和发展,产业扶贫只能是小规模的、不长远的。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在融资、用地、用工、技术、行政审批等方面,加强协调和服务,让企业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合作分红、提供就业等方式,让利、返利给农民,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让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