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企发中心 时间:2019/3/22 阅读:4044次 | |||||
红色企业 绿色产业 |
|||||
---|---|---|---|---|---|
Q:本刊记者 逄润鹏 A:罗可大
Q: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据介绍,目前,现代绿色旱杂粮产业已成为开源集团的战略核心产业。请您谈一谈集团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A:湖南开源集团是一家骨干员工全额持股的民营企业,下属浏阳河集团和湖湘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主,文化产业和房地产、酒店产业为“两翼”的民营企业集团。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也非常重视集团的党建工作。2006年,开源集团率先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党委。按照“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开源集团党建工作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组织部门的肯定。2011年,开源集团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被中组部和湖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建工作“重点联系企业”。浏阳河集团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被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确定为“产业扶贫重点联系企业”。湖湘文化产业集团是湖南省“红色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近年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浏阳河集团重点打造了育种、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同时,将公司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紧密相连,以旱杂粮生产为产业,以自然村为实体,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主导向,以党建互帮互助为保障,以实现互利双赢为目标,探索了企业精准扶贫的产业帮扶模式,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做了点贡献,也实现了企业健康发展。 未来,开源集团计划以红色文化和湖湘文化内涵为载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开源商务文化城”;浏阳河集团将聚焦农业主业,将“讲政治、形象好、守规矩、业绩优、后劲足”作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中国资本市场上“红色企业、绿色产业、规范创新、业精绩优、责任担当”的公众公司;湖湘文化产业集团将围绕弘扬和传承湖湘文化,发展成为“讲政治、形象好、底蕴深、创新强、业绩佳”的文化产业集团,并努力成为湖南民营文化企业“20强”。 Q: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开源集团从2005年开始就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请问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请介绍下开源集团的扶贫模式和成效。 A:我们的产业扶贫工作主要是下属的浏阳河集团在做,应该说,浏阳河的使命就是扶贫。10多年前,我陪同湖南省政协的一个考察团走访了湘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当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间不大的瓦房,一家6口挤住在一起。家里柜子、桌椅都没有,一个砖台上堆着旧被子、旧衣服。连锅碗也都是残缺不全,家里长年没有电灯,整个家当加起来值不了500元。 收到慰问金的那一刻,男主人跪倒在地,眼泪直流。当时,我的眼泪跟着就出来了。我怎么也想不到,21世纪了怎么还有这样贫困的家庭。山区农民的贫穷和男主人这一跪深深刺痛了我。回来之后,这次经历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一直思考能为这个家庭做点什么?我们能为这样的家庭做些什么? 后来,我们成立了浏阳河集团,专注旱杂粮产业。一方面,在旱杂粮育种标准建立和绿色产品培育方面填补了湖南省空白;另一方面,我积极探索将旱杂粮产业和产业扶贫结合,将“输血”式扶贫升级为“造血”式扶贫,用整个产业利益链直接带动贫困农民实实在在地增加收入。 10多年来,浏阳河集团不仅发展成为旱杂粮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还探索出产业扶贫 “五个一”整村帮扶的模式,即:“结对一个行政村,组建一个合作社(公司),培植一个产业,帮扶一批特困户,兴旺一块经济”。通过自筹投入扶贫资金1.2亿多元,实施了实体(项目)21个,组建专业合作社31个,带动贫困区中的26县48个村(包括20个国家级贫困村)的2万多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帮扶贫困学生1936人(已有1269名完成学业)。全国政协、中国经社理事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曾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共同对浏阳河集团产业扶贫经验模式给予肯定,并推选为全国“社会扶贫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Q:多年来,开源集团在产值、利税、员工待遇等方面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作为出资人和党组织书记,请问您是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并实现企业党建强、发展强的? A: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积淀的风尚、风貌、价值观和精神力量,是企业发展和传承之魂。只有把企业文化和精神深入人心,员工才会把自己与企业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我们一直以党建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文化,厚植企业党建根基,致力打造有生命力、创新力的优秀文化。 一是把红色精神植根于企业文化。党的先进思想最有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将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植根于“和谐· 感恩·创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以“红色政治文化、责任文化、人本文化、发展文化”为核心的红色企业文化。 二是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2006年成立党委以后,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我担任党委书记,其他高管兼任支部书记或委员,配强党务专干。强化支部建设,选优配强组织带头人。率先开展了党员和骨干“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集团32名高管30名是党员,党组织在开源集团生产经营管理中真正起到了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上起到了政治引导作用。 三是把党员培养和企业人才发展有机结合。创新实施“54321”人才发展战略,即培养50名高管、400名股东、300名党员、200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骨干、1个创新人才培训中心。对党员、骨干、专业技术型人才,每年按人均不低于5000元标准用于学习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班,帮助党员加强学习提升自我。 四是鼓励党员发挥作用争当“五个标兵”。每年年终对先进党支部和党员,党委联合董事会、股东会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在企业发展中成为工作标兵、岗位标兵、学习标兵、守法标兵、爱心标兵。设立“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鼓励党员勇担当、讲奉献。 2005年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的“双培工程”,2007年又创新提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2008年再提升为“把股东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股东”,党员股东“转岗任职”。2006年至今我们集团的《自然人股东条例》和股权证的醒目位置上都写着:听党话、跟党走。 Q: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保驾护航。新时代背景下,各地纷纷探索上市公司“党建入章”工作。请您谈一谈开源集团在加强上市公司党建工作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探索? A:开源集团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集团党委积极开展以“双强六好”的党组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评价好的标准,努力实现党建强、发展强目标,在“企业有发展、员工得实惠”中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企业得发展”,形成董事会、股东会、员工、党员等各方高度重视、共同支持党建工作的良好局面。一是实现一个目标。推进党委纪检组织规范化,完善各项保障体系,确保集团科学、和谐、健康发展;二是加强两项建设。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实现纪检工作有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工作台账、规章制度、经费保障,打造特色的廉洁文化。三是借助三种途径。通过党委、纪委、党支部专题会议研究、布置、落实纪检工作,将纪检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经营、管理统一部署中,利用党建网站、集团刊物、报纸、QQ群等平台进行宣传。四是发扬四种作风。发扬公正严明作风、求真务实作风、“廉洁做人、廉洁办企、廉洁从业”作风和开拓创新作风。五是行使五项职责。建立严明纪律、监督教育和业务培训保证、风险防控机制、企务公开监督和预防腐败制度。
【记者手记】 党建的味道是甜的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处的武陵山深处,凤凰古城、芙蓉镇、老司城等一连串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让人心往神驰;另一边,高海拔、基础设施薄弱、深度贫困人口总数多等因素也让这里成为了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 产业扶贫,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是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开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可大多次参加省“两会”关注的议题。 “搞好产业扶贫,我们以党建互帮为抓手,积极探索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村混合经济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的资源优势。”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1958年出生的罗可大做过知青、当过老师、做过干部,虽然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选择了“下海”,但他内心始终保存着一份红色情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2006年开始,罗可大就带领企业将产业扶贫的重点放在了湘西州、张家界等武陵山片区。通过充分的实地调研,他认为绿豆、红豆、芝麻、苦荞等9种旱杂粮适合当地生产。为此,他专门成立以有机、绿色旱杂粮类产品研发、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浏阳河子公司。通过党建互帮互助,浏阳河公司顺利地与当地贫困村和农户建立了帮扶联系。如今,武陵山片区延绵起伏的山岭上,“神洲杂粮”、“湖相杂粮”、“洞庭杂粮”牌各类旱杂粮处处飘香。 “我是尝到党建工作甜头的。通过旱杂粮生产、收购、研发、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不仅促进了帮扶地区贫困百姓的生产致富,也实现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党建为切入点,结对一个村、组建一个合作社、培植一个产业、帮带一批贫困户、兴旺一块经济,浏阳河公司就是为扶贫而生的!”罗可大表示,按照“五个一”的整村帮扶形式,公司与武陵山片区的47个村结对。目前,已有10个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其中,受帮扶的张家界市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由原先的国家级贫困村发展成为了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小康示范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21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14000多元。 近年来,随着“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不断推广,浏阳河公司还走出湖南,在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成立了31个绿豆、荞麦、大豆等专业合作社,实施了20余个实体项目,示范种植基地达31000多亩,带动了当地12000多户农户、23000多名农民发展旱杂粮生产致富。 (转自 非公党建杂志.2019.2 『人物』专栏) |
|||||